免费服务热线 :401-234-5678
联系我们

杏彩体育平台网页版深度丨北师大王蔷: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附案例) 发布时间:2024-04-23 浏览次数:6次

  杏彩体育平台网页版深度丨北师大王蔷: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附案例)新课程背景下,为什么要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本文整理自王蔷教授的主题讲座,她从六大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做了解读和说明:

  课程从理念到实施,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首先课程是从国家制定的政策开始,政策制定好形成政策文件,就进入到把政策转化为课程文件的阶段,即课程标准的研制,经过研制的过程,之后就是课程标准颁布的阶段。

  当课程标准颁布后,就进入到为课程实施做准备的阶段,这个过程中会包括教材的编写或教材的修订,期间也会进行教师培训。等课程准备的差不多,教材修订也修订完了,通过审定了,就会进入课程实施,会涉及到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是指导老师如何做新的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政策通过标准再通过教材、老师最后转化为学生体验到的课程。

  转化的过程其实相当复杂,每一轮转化都会面临问题。以至于学生最后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与国家政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想课程差距很大。

  从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20多年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还不知道课程改革是什么,还是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对有些学生而言,可能体验到了新课程,但学习效果与理想的课程、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希望学到的东西是有差距的。

  如果说学生作为终端用户,教师则直接和终端用户对接,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会有一个转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政策到落实,从文件到行动。

  作为终端用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就是说,当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后,要落在课堂中,最终检验的是学生经过几年的课程学习,是否达到建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目标。与终端用户无缝对接的教师和教师对课标理念、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把握和实践是决定学生体验什么样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和要素。

  也就是说,不论课标写得多好,教材编得再好,都无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可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评价是无处不在的。所谓教学评一体化,不纯粹是对学生的“评”,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评”。因此,教师需要建构评价意识、评价手段、评价能力,这样才能把评价落实在教学中。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评”并不只是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而是关于教学的评价。考试只是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足的。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最后等测评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没有学会”,就来不及补救了。因此,“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③分析学情:学习起点——“谁在学”(总体表现为: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潜在不足。)

  ④制定目标:期待表现——“学到什么程度”(围绕主题,基于语篇,明确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⑤选择方法:活动实践观——“如何教/学”(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促进目标达成)

  ⑥评价结果:实际表现——“如何评/学会了”(教学中评价学生表现,根据目标达成,发现问题、给出反馈,做出调整)

  以前采用的评价,很少有促学的作用,因为它发生在学和教之后。以评促教则发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和学一体化,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终端用户的对接落下去。

  1.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步骤和方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有监控和评价措施,以实现及教学的实际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存在一个问题——教学设计缺少逻辑,目标设计与活动没有关系,学情分析和目标没有关系,学情分析和活动设计没有关系,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关联与逻辑,因此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成。

  所谓课程意识,也就是课程是由要素构成的,不是单一的要素,课程从理念、目标到学习,学生的学习达成目标、实施和效果检测,所有这些是教学当中的关键要素。

  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 ,是有害的教学!杏彩注册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

  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甚至可能是负效教学。教学意识则不关注过程,直面结果。

  教学意识往往关心直接的教学结果,特别是考试成绩。课程意识也关注考试成绩,但有底线,即考试成绩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

  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课程意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第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课程目标是不是符合立德树人,符合育人的思想,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关注目标是否合理之外,还要关注过程,也就是说过程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对学生的未来、终身学习有帮助?如果没有,其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课程教学的整体运作中有一个育人系统,也就是说,课堂是一个育人的系统工程。围绕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带什么去?”“如何去?”“确认学生是否到达了预期目的地?”,所有的育人在课堂中发生。

  从学生的起点开始(学生进入课堂时,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杏彩体育注册态度现状),围绕着单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最终完成学习的目标。

  当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一体的育人系统,长期下去,必定会带来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

  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在2001年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实验稿出台,以及2003年高中英语课标实验稿出台,提出了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也关注到了客观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等,但实际经过20多年课程的实施,形成性评价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实施?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和认识。一定程度上,形成性评价的落实是不理想的。

  为什么会提出教学评一体化?其实是为了让形成性评价更具体化,更可操作,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评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终结性评价是为学校、为家长、为学生、为老师提供一个质量报告,而形成性评价以促学为目的,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也就是以评促教,通过评来调整教学策略。

  终结性评价是重结果,形成性评价重过程,两种评价性质不一样。终结性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形成性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评价要点2:学生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其知识水平、能力表现,已有经验和态度的现状、优势与困难?

  评价要点4:活动是否服务于目标的实现?是否体现学生主动探究意义的过程?是否体现语言与文化和思维的有机融合?是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

  可以看出,评价无时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其中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不要把学科核心素养拆开,采用割裂的设计,而是可以整合在一起。

  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使评价不再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结,与学习过程良性互动,力求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有实际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本文题目是A Musical Genius,介绍了作曲家贝多芬和他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文章首先介绍了贝多芬的基本情况,如他20多岁就因音乐天赋而出名,在失聪后,仍然坚持不懈继续创作,共完成了130多部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巨著。作者从贝多芬的角度讲述了他创作的过程,又介绍了《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的过程,如演奏前贝多芬的紧张状态,演奏中的全身心投入状态,及演奏后仍然沉浸其中的场景。

  教学内容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主要关注方法,比如什么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活动观等,但实际忽略了内容,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一个词汇或语法的教学上,忽略了真正语篇的内容。

  作者通过介绍贝多芬的坎坷人生,和《第九交响曲》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凸显了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奇才,不仅具有卓越的音乐才华,更怀有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并为之不懈努力、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品质。他失聪后仍全身心投入到创作、表演中的这种精神感染着我们。

  在文本分析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当学生学完这节课后,能够描述出贝多芬的个人信息。第二,通过学习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巨作,体会背后的情感与情绪,从而学习其精神。第三,这节课并非是单纯的品德课,更是一门语言课,通过学习文中对贝多芬心理活动、肢体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与写作的技巧。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前对关于贝多芬已有知识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贝多芬的了解仅仅是他是作曲家。对贝多芬的作品并不了解。学生也缺乏和音乐有关的词汇积累。

  ·授课班级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尝试过画思维导图来提取篇章结构,但在归纳总结,推理判断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仅仅使用单个词,很少整句话表达。

  这个环节进入到评价要点2:学生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其知识水平、能力表现、已有经验和态度的现状、优势与困难?

  ·梳理并欣赏文中对贝多芬的创作和表演过程生动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分析判断贝多芬当时的心境、感受;

  目标的设立,并没有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文化发展割裂,而是以一条主线的方式,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从初步理解、信息梳理、深度理解规范,最后达到高阶思维,融合过程中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进行教学设计。目标叙写运用到的“获取”、“概括整合”、“梳理并欣赏”、“运用”等,这些动词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此外,在这个课例中,目标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可操作,目标之间有逻辑内在关联,且目标也是可检测的。最后进入到教学过程。

  1. 教、学、评一体化使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无缝对接,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素养的发展。

  2. 教、学、评一体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监测报告/短视频】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专题短视频系列,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苏州监测报告】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PPT,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教育测评论文丨“停课不停学”初期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特征剖析——基于全国五省六市(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分析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初中组)纪实⑧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小学组)纪实⑦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条:杏彩体育平台网页版宿松县新安初中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活动下一条:杏彩平台app拿到模板直接套这40分有救了!
返回